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特別是近年外國人對中醫的濃厚興趣,棗逐步被不同國家民族消費者所認識,棗的消費市場范圍逐步擴大。下面進行紅棗行業前景分析。
近年來,得益于國家農業產業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游產業對棗產品需求持續快速增長以及棗樹種植為農民帶來的良好的致富效應,我國棗樹種植業呈現了快速增長勢頭,2017年,我國棗樹種植面積達325萬公頃。
紅棗行業分析表示,傳統紅棗主產區為山東、河北、陜西與河南等地,但新疆地區后來居上,已經成為國內紅棗最重要產區,種植面積與產量均居全國首位。
我國棗產品市場產品結構基本保持穩定,原棗是最大份額的品類。2017年,我國原棗市場規模為454.4億元,以蜜餞等為代表的粗加工產品規模為76.9億元,以棗片、棗飲料、棗粉等為代表的深加工產品規模增長至84.3 億元。
目前,原棗類市場份額最大,但毛利率相對較低,紅棗加工品市場規模較小,但盈利能力比較好,原棗的毛利率在 15%左右,加工產品毛利率在 25%-35%??偟每磥?,技術門檻越高、品質好的深加工棗產品,其盈利能力越強。
從行業下游的需求結構來看,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費升級,行業下游對高品質的紅棗需求日益增長。目前我國紅棗行業存在品牌形象不明顯,紅棗質量參差不齊,流通不暢、季節性周期波動較大等問題。
這種現狀與下游的需求結構存在一定的矛盾,導致高品質的紅棗價格較高,限制了居民消費,對涉及紅棗加工產品的企業經營也存在一定的影響。雖然紅棗行業的發展主要取決于行業下游的需求變化,但是紅棗行業的供給改革對行業的發展也具有較強的推動力。